徐汇新方向判例为比最新指明法院特币理财纠纷
10月9日这天,上海徐汇法院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"币圈"纠纷调解。作为长期关注数字货币领域的观察者,我觉得这个案子特别有意思,值得好好聊聊。 刘扬和马玉涛两位律师代理的这个案子,本质上就是个典型的委托理财纠纷。让我用大白话还原下:甲方把钱(比特币)交给乙方打理,乙方拍胸脯保证"稳赚不赔",结果最后兑付不了。要说特别之处,就是这次理财的本金不是人民币,而是比特币。 经过调解,双方达成共识:分期还钱,不过还的是美金。这里有个关键细节——如果哪一期没按时还,债权人可以申请强制执行全部款项。这个处理方式,在当前的司法环境下显得尤为珍贵。 作为经常处理这类案件的法律人,我特别认同刘扬律师的观点。这个调解结果至少传递出两个重要信号: 首先,法院愿意调解本身就说明认可了比特币委托理财协议的效力。要知道,如果真像某些人理解的那样所有涉币合同都无效,法院根本没必要组织调解。这印证了我一直坚持的观点:2021年924通知的核心在于防范金融风险,而非一刀切否定所有数字货币相关民事行为。 其次,用美金替代比特币偿还这个操作很有创意。我经手过不少类似案件,当事人最担心的就是法院不认可用法币结算。这个判例表明,只要双方自愿,法院是可以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灵活处理的。毕竟用法定货币执行,比要求返还特定虚拟货币要实际得多。 从这个案例来看,在数字货币纠纷中主张法币偿还是完全可行的。不过要注意,法院这么做是基于调解自愿原则,并不意味着官方承认了虚拟货币与法币的兑换关系。就像我常跟客户说的,这类案件关键是要把握分寸——既要维护自身权益,又不能挑战监管底线。 值得一提的是,审理此案的法官恰好与币圈某位大佬同名,这个巧合让圈内人津津乐道。不过玩笑归玩笑,这个判例确实为今后处理类似纠纷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。一场特别的"币圈"调解
司法实践中的突破性解读
实务中的启示
- 最近发表
- 随机阅读
-
- 揭秘百倍币:从三大维度看加密货币市场的造富神话
- 加密市场静水深流:感恩节前的博弈与布局
- 比特币跌破36000是诱空陷阱?资深分析师深度解读后市走势
- 从负债80万到盈利570万:一个小韭菜的币圈血泪史
- 比特币强势突破2.67万美元大关:这波牛市能走多远?
- 比特币投资全攻略:一位老韭菜的血泪经验分享
- 11月24日:当比特币遇上暴风雨前的平静
- 山寨币市场暗流涌动:Celestia或将再创新高
- 比特币的至暗时刻:黎明前的最后挣扎?
- 沉睡4年的比特币巨鲸突然苏醒:3623枚BTC大额转出,盈利近1亿美元
- Polkadot 2.0的时间银行:Lastic市场将如何重塑区块链资源交易?
- RSS3AI:撬动区块链数据价值的信息管家
- 币安合约新宠:这7个潜力币种值得你睁大眼睛关注
- UNI:颠覆加密交易格局的百倍币潜力股
- 以太坊惊现双针预警信号,市场或将迎来关键转折点
- 区块链资产发行三巨头:谁才是未来的王者?
- 以太坊震荡行情下的生存之道:如何在波动中抓住机会
- 比特币多头狂欢:800点盈利背后的交易智慧
- 币安帝国的崩塌:一场美国主导的金融驯服行动
- 以太坊高位震荡:交易者需警惕的三大信号
- 搜索
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