消息义乌外贸稳真风定币口还热圈的,是是假
最近金融圈的朋友们都在讨论一个话题:稳定币。这东西在美国和中国香港地区火得一塌糊涂,立法支持、机构抢滩,简直成了金融界的"顶流"。但转头看看咱们内地,政策大门还是关得紧紧的,让人不禁想问:稳定币在义乌外贸圈的传闻,到底有几分真假? 说来有趣,有记者最近专门跑到义乌市场做调研,结果发现大多数商户听到"稳定币"三个字时一脸茫然。那场景特别像《夏洛特烦恼》里老大爷回答"马冬梅"的经典桥段——"马什么梅?""马东什么?""什么冬梅?"只有零星几个商户表示尝试过用稳定币收款,但也都对合规性和手续费问题心存疑虑。 翻遍网络,我发现这些传闻主要来源于两份报告。一份是华泰证券6月25日发布的《稳定币将如何影响全球货币体系?》,这份31页的研报确实提到义乌市场稳定币流动超百亿美元的说法。但有意思的是,报告其他地方都有详实的数据支撑,唯独这个观点就像个"孤证",让人不免怀疑数据的可靠性。 华泰的报告倒是提出了几个相当有见地的观点: 1. 美元区、欧元区和中国这样的大经济体,稳定币市场规模潜力巨大;韩国、新加坡这类数字经济发展快的地区,稳定币渗透率会很高;土耳其、阿根廷这些货币不稳的新兴市场,稳定币也会很吃香。 2. 中国其实从2014年就开始研究数字货币了。香港8月即将实施的稳定币法案,可能预示着"两条腿走路"的发展策略。 3. 香港立法会促进离岸人民币稳定币发展,这对人民币国际化是重大利好。 4. 稳定币规模大了以后,最终可能不得不接受更严格的监管,甚至部分国有化。 另一家区块链分析公司Chainalysis的报告我也仔细查了,结果更让人困惑——在他们的《加密货币地理报告》里,压根没找到关于义乌市场的具体数据。 不过Chainalysis倒是指出两个有趣现象:香港用户收取的加密资产中稳定币占比长期超过40%;中国内地用户确实在利用加密资产进行财富保值。 说回正题,义乌的外贸商家到底能不能大规模用稳定币?我的看法是:理论上很有优势,现实中困难重重。 想想看,稳定币即时到账、费用低,简直就是为跨境贸易量身定制的。但问题是,内地政策还没开这个口子。更重要的是,用了稳定币就拿不到出口退税——这对利润本来就很薄的外贸企业来说简直是"致命伤"。 再说参加广交会要银行流水,申请贷款也要银行流水。这一套传统外贸的"基础设施",可不是说换就能换的。 那外贸商家就完全没戏了吗?也不尽然。我发现一个合规的"曲线救国"方案:通过香港公司中转。 8月1日起,香港《稳定币条例》就要生效了。这个条例有三个关键点: 1. 必须100%兑付,确保储备资产足额; 2. 严格的反洗钱要求,8000港币以上交易就要做尽职调查; 3. 对非托管钱包实施严监管。 内地企业完全可以这样操作:在香港注册公司接收稳定币,在香港完成兑换,再合规结汇回内地。这样就既享受到稳定币的便利,又规避了政策风险。 说到底,稳定币在外贸领域的应用就像个"早产儿"——前景很美好,但现在还需要政策"保温箱"的保护。香港的立法或许能给内地企业一些启示,但在政策明朗之前,建议大家还是慎之又慎。走访调查:商户们的"马冬梅"式困惑
数据来源大起底:华泰证券说了啥?
Chainalysis的数据靠谱吗?
外贸商家的现实困境
合规操作的"香港方案"
结语
- 最近发表
- 随机阅读
-
- 比特币站在十字路口:熊市阴霾下的机会与挑战
- 当俄罗斯玉石遇见区块链:一场颠覆传统的投资革命
- 狗狗币要起飞了?分析师眼中的登月计划
- GameFi热潮再起:ALI国际能否成为下一个风口?
- Friend Tech必备神器大盘点:让你的社交交易如虎添翼
- 加密市场大变局:当华尔街正规军开始接管战场
- Ordinals生态狂欢:某安上线ORDI引发市场狂热
- 比特币生态启示录:从困境到突破的探索之旅
- RWA热潮:一场披着区块链外衣的P2P狂欢?
- 从7500万估值看RepubliK:Web3时代创作者经济的新解法
- 从游戏公会到加密黑马:YGG的逆袭之路
- 拜登政府重磅出击:美国AI新政背后的战略考量
- 9.8大饼交易手记:一场600点的完美邂逅
- 以太坊投资者仍在宿醉?Glassnode最新数据揭露市场真相
- 比特币生态新突破:Atomicals和ARC20如何重塑Token玩法
- 数字货币上演V型反弹,逢低布局正当时
- 12.8加密市场观察:以太坊强势领涨,投资者需警惕鱼尾行情
- 比特币生态的春天真的来了吗?这些新变化让人眼前一亮
- 重磅!香港数字货币市场迎来历史性时刻:HashKey推出合规交易所App
- TIA开盘惊现韩国奇迹:一场数字货币的过山车之旅
- 搜索
-